四十载风雨创业路 成就辉煌人生耀满堂
80年代,成功在这里启航
80年代香港经济迅猛发展,同时也带给当地眼镜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。在这一期间内,许多新形态的眼镜零售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,而前几年在大陆风靡一时的”眼镜超市”早在这一时期便在香港流行开来。因为零售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,同在这一时期,香港镜片生产企业也迎来了黄金年代。通过早年的奋斗和积累,【苏明达】企业的规模也日益壮大。而在80年代中叶,【苏明达】成功收购了一家小型镜片工厂,开始其车房镜片加工这一全新产品体系。但当时车房镜片的加工技术相对比较落后,主要以手工打磨为主,这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。为此,【苏明达】遍地寻求有技术经验的打磨技师加入其团队,后期开始使用德国进口设备,很快在车房镜片领域拔得头筹。到了80年代末,【苏明达】再次翻开全新篇章,首度将触角延伸至内地,于深圳宝安设立了加工工厂。
另一方面,作为跑在第一线的销售人员,戴总以其亲和力、向心力、创造力,为【苏明达】旗下的众品牌,赢得市场先机。回首当年的香港,普罗群众对于所谓的品牌概念,知之甚少。戴总灵光一现,找到眼镜88进行合作,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,雇佣工人利用模型,在镜片上进行木头雕刻,凸显品牌。谁知这个无心的创意之举,疯狂在行业内流转,高登、艺视、爱视美等公司争先恐后要求合作。至此,【苏明达】四两拨千斤地成功“圈起”当时的一批标杆企业,占得70%以上的市场。可以说正是因为【苏明达】在当时成功发展裁型加工,完全改变了香港整个眼镜行业。
除了引领【苏明达】生产技术层面的脱胎换骨,戴总对于香港镜片零售渠道的推动与改变,也可谓是功不可没。之前香港的镜片市场不过是以批发中心的形式进行周转,利润全都落入批发商手中。面对这样不健康亦不长远的模式,戴总敢于推陈出新,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他直接和各大眼镜公司进行业务合作,只要对方一个电话,【苏明达】就会立刻送货上门,成功跳开中间环节,保持双方利益最大化。这样一个积极主动的创举,使得【苏明达】在香港的镜片市场首创先河。
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,【苏明达】和戴总的路也并非走的一帆风顺。戴总开诚布公地向笔者介绍到,当时【苏明达】的发展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,经过近十年在行业中的磨练,戴总亦非当初那个不谙世事的懵懂青年,对于企业和自身未来的发展他有着自己的看法。但未想到的是年轻人的冲劲却和【苏明达】当时的掌门人老苏先生发生了观念性的分歧。戴总说道当时他非常执着并坚持自己的意见,甚至因为意见不合在此期间打算离开眼镜行业。而就在这关键时刻,长期在国外深造的小苏先生回到了香港。同时,戴总的这份信念和执着也影响着老苏先生,他依然做出决定在一年内将【苏明达】接力给小苏先生和戴总,从此【苏明达】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,也带给戴总个人一个焕然一新的机遇。